服务案例

利用产业计量技术,开展应急拖带装置测试项目研究,解决船舶产业技术难题

时间:2023-02-10 04:09:20 阅读:3833次

一、服务背景

 

      海洋运输在国际货输中占比已超过 80%。截至 2016 年底,世界商船保有量为 53460 艘,达 17.67 亿 DWT(载重吨),而同年我国新船接单量占全球订单总量的 50%以上。自 2006年以来,工信部、发改委先后发布了船舶工业(2006-2015)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2011-2020)中长期发展规划、船舶工业“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规划纲要,以及海洋强国战略、中国制造 2025 行动纲领等,明确提出了船舶配套产业亟待升级,亟需提高各种高端专用系统设备的研制水平并形成产业化能力。作为高端船舶配套的典型产品,应急拖带(曳)系统是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核心系统之一,其作用是快速、方便的将失事船舶拖离现场,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污染和事故恶化的程度。

 

      据统计,1974-2016 年世界油轮因碰撞、破损、搁浅等原因造成的溢油事故逾 5000 次,其中,单次燃油泄漏量超过 700 吨的为 357 次,生态灾难极其严重。为保障航行安全,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的 MSC.35(63)号决议案《关于油船应急拖带装置的指南》与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均要求载重量为 2 万载重吨及以上新建造和现有液货船,应装有应急拖带装置(系统)。为了解决船舶应急拖带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设计能力不足,关键组件制造、检测工艺和手段落后,质量和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中心通过产学研联合创新和计量测试技术,开展应急拖带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研究,解决应急拖带系统设计、制造及检测难题。

 

二、服务措施

 

      ① 提出了多约束条件下,应急拖带系统实船布置及关键组件优化设计方法及可实时转换的多拖带模式,开发了实船布置及组件结构优化设计系统,发明了导缆孔和强力点组合式拖带机构,解决了实船布置困难与占用甲板空间大的难题。

      ② 攻克了关键组件制造技术瓶颈,发明了系泊锚链高效闪光焊及质量智能在线评估、导缆滚轮高效自动热锻制造等关键工艺及装备,克服了锚链焊接缺陷难以检测、铸造导缆滚轮质量不稳定的难题,解决了应急拖带关键组件制造质量与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③ 发明了应急拖带系统极限拖带工况型式试验、系泊锚链单环及五环长度测量、不等厚或异种材料焊接接头质量检测等方法及其装置,破解了应急拖带及其关键组件试验与检测难度大的问题,提高了检测精度与效率。

      ④ 突破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宽(大)量程检测技术与方法,发明了多层力值传感器、弹簧力值传感器及宽量程测量方法,实现了多力值传感器的优化布置和量程自动切换,拓展了测试范围。

      ⑤ 创新了满足负载特性变化范围大的负载刚度自适应控制技术,发明了大吨位拉力机拉伸装置及应急拖带关键组件测试装置,开发了多用途 T 型大吨位半潜式检测平台,实现了对复杂船用构件的空间任意角度的加载试验。

 

三、服务效果

 

      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已在多家企业推广应用,行业影响力大,有力的推动我国船舶行业的技术进步。项目成果应用于舟山中南锚链有限公司、江苏三科精工机械有限公司、泰兴市依科攀船舶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