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舟山日报7月13日第2版:烈日下、高空中、“火炉”旁,他们为油气储罐报警器的安全运行挥汗如雨——移动“保温箱”里的质检员

时间:2022-07-13 15:37:56 阅读:979次

口记者 葛高蓉 俞怡至

实习生 章哲涵文/

连续多日最高气温超过36摄氏度,海风吹来,如同热浪一般。

昨天上午10时,记者来到位于定海马岙的舟山世纪太平洋化工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厂区一座座巨大的白色立式储罐。这些庞然大物高约20米,在阳光照射下,反射着炫目的白光。

在立式储罐脚下,戴着安全帽,穿着长袖、长裤,脚蹬、工作靴,整个身体只有脸和双手外露。此刻,来自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计量检测中心的郑勇斌和李岗豪已经“全副武装”,准备对V2401V2406储罐区域的可燃气体报警器进行检定。

蓝色的长袖防静电工作服裹在身上,皮肤黝黑的李岗豪到室外没几分钟,背后已经出现了几道汗水痕迹。白色的安全帽将他的头发紧紧压住,只留出几缕露在外面,很快被浸湿。

遵照安全生产守则,记者也换上了工作服。阳光暴晒下,厚厚的棉质长袖瞬间让人感到无比闷热。将扣子完全系牢后,整个工作服成了一座移动的小型保温箱,在厂区走了不到5分钟,汗水就顺着安全帽的内沿,滴答流淌下来。

V2401,现在测试该区域报警器。”手持对讲机,提着装有不同浓度甲烷气体的2L气罐,郑勇斌和李岗豪先后蹲下身子,将瓶内气体通向报警器。随着数值不断稳定,对讲机另一头也传来收到警报的消息,两人紧接着又向下一处报警器走去。

厂区的立式储罐间,布满管线和钢架,郑勇斌轻快地在厂区的钢架楼梯上下穿梭。“在符合安全规定的情况下,我们已经习惯了走比较低的楼梯不扶扶手,一来是手里要拿设备,二来大太阳底下钢质扶手实在太烫。”郑勇斌笑着说。

记者试着用手轻轻触碰了一下杆子,被烫得一下子缩了回来。

从事报警器检定工作4年,对郑勇斌来说,这样高温下的工作已是常态。相比另几个关键词,如“高空”“超高温”,甚至“毒气威胁”,这算是“小儿科”。

记录着新一组报警器数据,郑勇斌讲起了前几天在鱼山绿色石化基地的“火炉”旁工作的情景:

鱼山岛上有几处报警器紧挨一座高温炉,炉内温度足有500摄氏度,在热力辐射下,周围气温也直逼60摄氏度。“其中几处报警器还建在建筑顶上,接近40米的高空,一边热浪不断袭来,高处风又特别大,夹在中间,每次去检定都感觉‘冰火两重天’。”郑勇斌说。

鱼山作为报警器检定的“主战场”,两人一年合计要在岛上工作250多天。李岗豪边走边回忆,当时微信步数流行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能凭借1.5万步以上的“成绩”在朋友圈里名列前茅。做这份工作3年,李岗豪开玩笑说自己晒黑了至少3个色号。

强度最大的一天,李岗豪提着数十公斤重的气罐爬高钻低,和团队一起检定了200多台报警器,一直走到感觉脚都不是自己的,几乎只凭意识在催促着身体往前走。“那时候最累的就是蹲下来的那一下,可走到报警器跟前了,又不能不动,只能咬咬牙蹲下去。”李岗豪打趣说,蹲下来之后倒是比站着轻松些,每次都会赶紧趁着检定时休息片刻。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当12座可燃气体报警器全部检定完成,两位质检人的蓝色防护服,早已被汗水浸染成了深蓝色。回去的路上,郑勇斌脱下工作服,露出一件同样湿透的米色短袖。到了休息室,记者脱下工作服时,衣服已经能拧出水。

“我们检定的报警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工厂里不起眼的一件东西。可一旦出现了危险事故,我们每天做的这些事,却又成了最重要的工作,能救不知道多少人的命。”郑勇斌笑着,握起一瓶矿泉水,一饮而尽。